资本游戏玩了16年,ST熊猫实控人被“批捕”

2022-11-18

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湘股策(xiangguce)

作者 | 谌食其 小刀哥

制图 | 庚黄

资本游戏玩了16年,曾被称为“烟花大王”的赵伟平到底还是栽了。


11月2日,ST熊猫收到实际控制人赵伟平家属回函,称其近期得知赵伟平被批捕,但未见到也未签署相关法律文书。此前,家属已被电话告知并签署相关通知书,赵伟平已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刑拘。


这一结局,并不让人感到意外。多年以来,“胆子大、路子野”,就是外界对赵伟平的公认评价。


长袖善舞的赵伟平,最终栽在了非法集资上。
 

没错,就是各地大力防范、人们耳熟能详的那个“非法集资”。


非法集资,通常涉及两种罪名: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、集资诈骗罪。前者罪行相对较轻,赵伟平就是涉嫌这一罪名。


实控人进去了,ST熊猫怎么办?


近年来,虽然依靠重拾烟花贸易老本行,ST熊猫得以维持相对体面的财务数据。但实控人官司缠身、银湖网兑付黑洞、小贷业务连续“非标”,哪一桩都能将ST熊猫拖往不可测的深渊。

 

 

44封监管函


湖南浏阳,素有“花炮之乡”的美誉。2001年,这里诞生了A股市场的烟花第一股“浏阳花炮”。


那一年,浏阳市对外经济贸易鞭炮烟花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,公司简称“浏阳花炮”,股票代码600599。很长一段时间里,浏阳花炮都是A股市场唯一一家烟花爆竹类上市公司。


2006年,通过抵债、收购、协议转让等多种方式,广州攀达国际投资有限公司(简称“广州攀达”)获得浏阳花炮57.69%股权,成为第一大股东。


广州攀达背后的男人,就是以烟花贸易起家的赵伟平。当时,他持有广州攀达92.5%的股份。


从2006年入主到2022年被“批捕”,在赵伟平掌控的这16年里,公司几度更名,从“浏阳花炮”到“熊猫烟花”,再到“熊猫金控”。主营业务也几度变更,从烟花生产、贸易兼顾,到剥离烟花生产能力,再到转型互联网金融,如今又重归烟花贸易老本行。


赵伟平治下的16年里,ST熊猫屡屡被监管黄牌警告。


香菇君梳理公司历年公告发现,2007年—2022年,ST熊猫及相关方先后收到处罚书、关注函、问询函等监管类函件高达44封,数量之多在A股市场实属罕见。

 

其内容更是涉及短线交易、资金挪用、年报非标、违规披露、投诉举报等诸多方面,堪称证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之集大成者。

 



其中,有两起涉及赵伟平本人。


2010年11月,中国证监会开出《行政处罚决定书》。因广州攀达未披露一致行动关系、短线交易浏阳花炮股票,赵伟平被给予警告,并处以15万元罚款。


2018年9月,因通过网络直播发布了“(熊猫金库)发生挤兑”、“(投资者)大量提前退出”等言论,赵伟平被中国证监会湖南监管局(简称湖南证监局)出具警示函。(详见湘股策《实控人直播宣,熊猫金控陷兑付危机》)


众所周知,A股市场的大多数处罚以罚款为主,对于身家丰厚的实控人来说,相当于“罚酒三杯”。


直到赵伟平作出进军互联网金融的决定,才令他最终付出了被“批捕”的代价。

 

 

转型互金埋雷


时间回到2014年,互联网金融是当时最为热门的风口,各类P2P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。


此时,由于国内各地陆续限放、禁放,烟花爆竹市场日渐萎缩,烟花企业的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。曾在北京奥运会上大放异彩的熊猫烟花,也面临着转型的需求。如火如荼的互联网金融,成为了赵伟平瞄准的目标。


2014年7月,熊猫烟花斥资亿元成立P2P平台银湖网,正式进军互联网金融领域。此后,还相继成立了另一家P2P平台熊猫金库,以及两家小贷公司(广州熊猫、西藏熊猫),初步完成相关布局。


2015年,公司更名为“熊猫金控”,主营业务由烟花生产销售变更为互联网金融。此外,公司还剥离了原有的烟花生产资产,仅保留了烟花贸易业务。


转型后的一段时间里,熊猫金控业绩差强人意。2014年至2017年,公司净利润在1200万—2100万之间徘徊。


公司股价却涨幅惊人,从2013年的最低点6.67元一度涨到2015年最高58.84元(前复权)。


随着网络借贷监管政策的出台和落地实施,野蛮生长的P2P领域迅速降温,潮水退去,一大批“裸泳者”浮现。2017年、2018年,大量P2P平台爆雷,熊猫金控重金押注的互联网金融业务也逐渐走向崩塌。


2018年4月,熊猫金控旗下的两家P2P平台——熊猫金库、银湖网均出现了兑付危机。公开信息显示,截至2018年底,熊猫金库借款余额22亿元,银湖网借款余额33.85亿元。


2018年8月,赵伟平在直播中承诺“不跑路、不逃避”,并预计在两年内向各平台的出借人完成兑付。2019年4月,银湖网还制定了24个月内完成借款本金兑付的计划。


处置资产、质押股权,即便赵伟平使出浑身解数,依然未能如期完成兑付。期间,包括质押官司、炒作股票之类的诸多大瓜,那是相当精彩,香菇君就不一一赘述了。


其实,早在2019年6月,银湖网就被北京市东城区公安分局经侦支队立案侦查。但直到2022年11月,才传出赵伟平被“批捕”的消息。


至此,距立案已过去了三年零五个月。究其原因,无非是希望赵伟平能够“兜底”,完成广大出借人的本金兑付,最大程度保障群众利益。


近日刑拘乃至“批捕”执行,某种程度上说明,执法机关对赵伟平继续还款的能力已经不再期待。


赵伟平栽了,熊猫金控的麻烦远未结束。此时,根据退市新规,熊猫金控早已因年报非标变身“ST熊猫”


即便依靠烟花贸易的老本行,ST熊猫近年来的财务数据不差,但当年跃进互联网金融埋下的雷依然没有完全排除。无论是持续经营,还是转型重组,抑或是另寻新主,ST熊猫都不得不面临三大隐忧。

 

 

隐忧1:银湖网18.8亿待兑付


首当其冲的,自然是银湖网的兑付问题。


兑付危机发生之后,ST熊猫开始剥离P2P业务、处置相关资产。两大P2P平台中,熊猫金库已被转让到赵伟平手中,但在监管层的关注下,银湖网的剥离未能完成。


也就是说,在ST熊猫的未来发展道路上,银湖网的兑付问题是避不开的一道坎。


相关公告显示,截至2021年底,银湖网的待兑付余额为18.80亿元,涉及出借人21553人。


18.80亿元,上市公司不可承受之重。截至2022年三季末,ST熊猫的总资产为9.63亿元,净资产7.68亿元,目前总市值也不过17亿元左右。


在实控人赵伟平被“批捕”之际,ST熊猫是否会作为银湖网的控股方承担连带责任,事关上市公司生死。
当然,ST熊猫始终否认其具有任何代偿义务。


例如,在2021年年报的问询函答复中,公司声称:“公司未对兑付资金提供过任何支持,也未对平台出借人做出过任何兜底承诺”,“公司无需为平台出借人的借款承担连带兑付责任”。


且不论司法怎么认定,仅从监管层面来说,一直对银湖网兑付问题保持着高度关注,“继续支持、妥善处置”已经成为了此后重组或易主的先决条件。


例如,今年7月,北京市东城区金融服务办公室就曾下发通知,要求“银湖网要确保若熊猫金控新的实际控制人产生后,需继续支持并妥善处置银湖网的P2P风险化解和投资人兑付等工作”。


18.80亿的窟窿,对于任何一个接盘意向方都不是一个小数字,易主或重组难度可想而知。

 

 

隐忧2:小贷业务招致连续“非标”


第二个隐忧,则是连续两年非标的小贷业务。


从2019年开始,ST熊猫的年报已经连续三年被出具非标准意见。其中,2019年的“非标”涉及银湖网;2020年、2021年,则涉及公司的小贷业务。


2020年,在重返烟花主业,经营业绩好转的同时,ST熊猫却在人员未齐备的情况下快速拓展小贷业务,并将大量现金投入其中。


2020年末,ST熊猫小额贷款余额达到5.33亿元,占同期公司6.25亿元净资产的85%。


由于“未能获取到上述借款人的贷前及贷后管理的完整相关资料”,因此2020年年报被利安达出具了“保留意见”;在内控报告方面,更是被出具了“否定意见”。


到了2021年,小贷业务体量有所收缩,余额降至3.76亿元;且据审计确认,公司上一年度放出的小贷皆已顺利回收,3.76亿余额均为2021年年内新增。


因此,2020年非标状况消除。


但新问题又来了,小贷业务于2021年出现了逾期情况——截至年末,逾期金额约0.88亿元。


由于“对上述贷款的合理性及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充分性,公司管理层未能向审计师提供充分、适当的审计证据”,利安达对2021年年报出具“保留意见”,并对其内控报告出具“否定意见”。


在之后对于上交所问询函的答复中,ST熊猫将逾期原因归咎于疫情,并称已于2022年6月底前完成了回收。
 

既已回收,2021年的非标意见,亦将随之消除。


不过让人担忧的是,2022年,ST熊猫的小贷业务规模又开始快速增加。


2022年三季报显示,截至9月末,ST熊猫其他流动资产6.81亿元,较年初的3.88亿元大增75.28%,变动原因为“报告期内新增发放贷款所致”。


很明显,ST熊猫现已开启加速放款模式,而且6.81亿元的其他流动资产,已较净资产(7.68亿元)相去不远,风险越发凸显。


此外,在香菇君看来,ST熊猫的小贷业务始终存在一个疑点,即该业务的必要性。


2021年年报显示,公司期末小贷余额占总资产比例为40.91%;但相关收入仅4449万元,营收占比仅15.38%。


到了2022年的中报,期末小贷余额占总资产比例升至56.42%;相关营收仅2242.47万元,营收占比更是降至9.34%。


投入现金多,产生收入少,而且往往伴随着较高的风险、不菲的催收成本、持续收紧的监管压力,小贷业务如今已实在算不上一门好生意。


在此背景下,宁愿冒着年报“非标”的风险,ST熊猫也要坚持大力开展小贷业务,其动机确实让香菇君有些疑惑。

 

 

隐忧3:烟花主业盈利能力成疑


更让香菇君疑惑的是,在对小贷业务有些“上头”的同时,ST熊猫对于近年来业绩贡献最大的烟花业务似乎并不“上心”。


正如前文提到的,由于互联网金融业务崩盘,ST熊猫2018年、2019年的业绩重挫,营收分别为2.83亿元、1.36亿元,净利润则分别亏损5504万元、9293万元。


不过,从2020年开始,ST熊猫的经营业绩快速恢复。


2020年、2021年,ST熊猫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.75亿元、2.89亿元,净利润4614万元、7197万元。


今年前三季度,ST熊猫业绩进一步向好。前三季实现营收2.71亿元,同比增长21.79%,净利润7129万元,同比增加13.77%。


经营业绩恢复的原因其实很简单——传统烟花主营重新发力。而且,多份财报对于业绩增长的解释如出一辙,海外需求旺盛


不过,细究起来,ST熊猫烟花业务的超强盈利能力却存在不少疑点。


2022年中报显示,ST熊猫的烟花业务创收2.18亿元,营收占比90.67%,为公司最主要的收入来源;毛利率更是高达31.85%,在贸易业务中亦实属夸张。


2021年的年报则显示,截至2021年底,全公司销售人员仅有9人,技术人员仅有3人。


9个销售人员,撑起了2021年2.45亿的烟花营收,这种效率,估计马云看了都会甘拜下风。


公司在公告中称:“业务的增长主要是老客户的老品种数量增加了,在客户数量和产品复杂度上变化不大,所以公司销售人员并不需要同比例增长。”


更有意思的是,ST熊猫在2021年年报中称,当年总计开发了200多个新的烟花品种,且“收到了市场的普遍好评和认可”。


但公司同期技术人员仅有3人,而且研发费用为0。这200多个新品种是怎么开发出来的,香菇君实在有些好奇。


疑点重重的盈利数据,似乎也解释了,虽然再度成为盈利支柱,但ST熊猫并没有加码“老本行”的打算。


2021年年报称,“公司当前正在对发展战略和具体业务进行分析和评估,努力寻求新的业务支撑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”。


“新业务”在哪里不好说,随着玩了16年资本游戏的赵伟平被“批捕”,ST熊猫换个新主人的可能倒是越来越大。


当然,最差的一种可能是,ST熊猫因为资不抵债或其他原因,被勒令退市。


这,恐怕是1.14万名股东最不愿意看到的结局。